太湖石,又名窟窿石、假山石,是一種石灰巖,有水、旱兩種,最早眼宛轉險怪勢,形狀各異,姿態萬千,通靈剔透的太湖石,其色澤最能體現“皺、漏、瘦、透”之美,其色澤以白石為多,少有青黑石、黃石,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,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,草坪,校園,庭院旅游景色等,有很高的觀賞價值。
太湖石屬于石灰巖。相對而言,石灰巖容易受到外來力量的侵蝕,比如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,軟松的石質容易風化,比較堅硬的地方保存下來,這樣在漫長歲月里,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條件下精雕細琢,逐漸形成了曲折圓潤的形態。中國碳酸鹽巖分布區很廣,在適宜的構造、巖石和水文地質條件下,均可尋找和開發得用類似江蘇的太湖石。唐吳融的《太湖石歌》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:“洞庭山下湖波碧,波中萬古生幽石,鐵索千尋取得來,奇形怪狀誰得識。”干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。
現在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,即把各地產的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、玲瓏剔透的碳酸鹽巖統稱為廣義太湖石。


